【5.6】BCS原理在提高兽药制剂疗效中的应用

2020年05月07日 加入订阅


兽医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对从现场分离的菌株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来的药物,但真正使用时效果却未必显著,比如复方阿莫西林之于猪放线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还有头孢噻呋、头孢曲松之于鸡大肠杆菌包心包肝。这是怎么回事?


这要从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各方面去分析原因。此类药物有很多是脂溶性的,口服吸收差(也有少数吸收不错的),经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的浓度非常低,达不到有效的杀菌浓度。如果换成注射给药的方式,效果就出来了。


研究如何通过剂型改变对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如何对药效产生影响,这是“生物药剂学”,与传统的《药理学》、《生物化学》有一定的区别。


群体动物的给药方式以拌料或饮水这样的口服给药途径为主,但受两大因素影响:药物经口服,总得先经历“溶解”成肉眼看不见的小分子,才能“渗透(穿透)”胃肠黏膜进入血液。所以总体上讲,溶解性越好+渗透性越高的药物,疗效相对更好,反之则差。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简称BCS)是根据溶解性和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个理论体系,被世卫组织(WHO)、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美国食药监督局(FDA)用来评价药物。所有药物均可分以下四大类别:


Ⅰ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Ⅱ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Ⅲ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Ⅳ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在动物药方面,以猪为例,一些常见药物在猪上的BCS如下:


对于Ⅰ类药物:

如阿莫西林、盐酸多西环素、吉他霉素、恩诺沙星、喹乙醇等,溶解性、渗透性都很好,做成口服制剂通常有很好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制剂主要解决稳定性的问题,对胃酸不稳定的,可进行包衣处理。


对于Ⅱ类药物:

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甲氧苄啶、衣索巴、盐酸沙拉沙星、硫氰酸红霉素等,由于溶解太慢、溶解度太小,大大制约了吸收进而影响疗效。但它的渗透性没有问题,只要通过制剂的办法提高溶解度,疗效就可以得到提高。


对于Ⅲ类药物:

如硫酸粘菌素、硫酸庆大霉素、硫酸新霉素等,它的溶解性没有问题,但渗透性差是限制吸收的因素,可试图通过制剂过程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等方式提高渗透从而提高疗效。但并非都可以实现。


对于Ⅳ类药物:

如甲硝唑、磺胺甲恶唑等,溶解性、渗透性都低,综合应用上面对付Ⅱ类、Ⅲ类的方法,难度都比较大,最好改用注射给药的途径避免此问题。

我国的兽药制剂水平还很落后,很多企业的产品仅停留在原料与葡萄糖、碳酸钙等载体的简单混合阶段。现在有些技术研发能力强的药厂,已经应用BCS分类系统的原理,市面上一些高水溶、高渗透性的高效剂型,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其良好的效果,逐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分享到:
返回列表
相关阅读
站内信息搜索:

全国统一客服

0536-7531555

  • 微信二维码

  • 手机二维码

Copyright © 2015 | 中国兽药饲料交易中心 |公安备案号:37070302000029 备案号:[鲁ICP备05012326号-1]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通亭街7589号中国兽药饲料交易大厦一楼交易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