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兽医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对从现场分离的菌株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来的药物,但真正使用时效果却未必显著,比如复方阿莫西林之于猪放线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还有头孢噻呋、头孢曲松之于鸡大肠杆菌包心包肝。这是怎么回事?
这要从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各方面去分析原因。此类药物有很多是脂溶性的,口服吸收差(也有少数吸收不错的),经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的浓度非常低,达不到有效的杀菌浓度。如果换成注射给药的方式,效果就出来了。
研究如何通过剂型改变对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如何对药效产生影响,这是“生物药剂学”,与传统的《药理学》、《生物化学》有一定的区别。
群体动物的给药方式以拌料或饮水这样的口服给药途径为主,但受两大因素影响:药物经口服,总得先经历“溶解”成肉眼看不见的小分子,才能“渗透(穿透)”胃肠黏膜进入血液。所以总体上讲,溶解性越好+渗透性越高的药物,疗效相对更好,反之则差。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简称BCS)是根据溶解性和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个理论体系,被世卫组织(WHO)、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美国食药监督局(FDA)用来评价药物。所有药物均可分以下四大类别:
Ⅰ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Ⅱ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Ⅲ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Ⅳ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在动物药方面,以猪为例,一些常见药物在猪上的BCS如下:
全国统一客服
0536-7531555
Copyright © 2015 | 中国兽药饲料交易中心 |公安备案号:37070302000029 备案号:[鲁ICP备05012326号-1]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通亭街7589号中国兽药饲料交易大厦一楼交易大厅